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的高層建筑形態(tài)呈現出千奇百怪的特點,不過,設計師筆下的奇思妙想給鋼結構工程師出了不少的難題。拿超高層建筑的筒體鋼結構來說,之前的結構主要以電梯井為主,是規(guī)則的長方形。而現在,建筑物中形態(tài)各異的中庭使筒體結構變得異常復雜,原有的技術已不能滿足施工的要求。
北京建工院在多年科研與工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高層、超高層建筑筒體內結構施工用中小跨距承重液壓升降物料平臺與組合模板一體化成套技術”。該技術獲得2008年北京市科委城市建設新工藝新技術組專項課題,于近日順利結題并通過驗收。該項目成功研發(fā)了可帶多面模板爬升、可承重500kg/?施工物料、可提供多層施工作業(yè)平臺、滿足方形、三角形、圓弧形等多種筒體結構形式施工的爬模物料平臺體系,市建設委員會邀請的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北京建工院研究高層液壓爬模架技術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末。那時,該院在國內率先引進了液壓自爬模技術,通過對該技術充分的研究分析與市場調研后,提出了研究國內自主的液壓自爬升腳手架技術,并于2002年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簽署了“電控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與模板一體化成套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的研發(fā)任務,這也是第一代液壓自爬模技術。其特點是可帶墻體單側模板沿結構自動升降,提供墻體綁筋施工和模板清理維護作業(yè)平臺,以液壓動力為爬升主要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在建筑市場中出現越來越多的超高層建筑結構,不僅高度不斷增加,而且結構形狀也越來越復雜,第一代液壓爬模技術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施工要求。2006年,北京建工院根據北京中海廣場工程施工特點,在國內率先開始研發(fā)應用核心筒液壓升降物料平臺技術,這也是第二代液壓爬模技術的前身,該技術針對北京中海廣場工程施工要求,設計了專用的可帶雙面模板爬升、可承重300kg/?施工物料、可提供多層施工作業(yè)平臺、滿足方形筒體結構施工的整體爬升鋼物料平臺體系。該技術最終在中海廣場工程施工中取得了成功應用,使主體結構37層在6個月內完工,比預期工期提前111天,為業(yè)主節(jié)省資金達241.59萬元。
在此基礎上,2008年,北京建工院在國內首次提出全面研發(fā)第二代液壓爬模技術——“高層、超高層建筑筒體內結構施工用中小跨距承重液壓升降物料平臺與組合模板一體化成套技術”,該課題成果創(chuàng)下了多項國內首項,首次突破第一代液壓爬模技術,真正開發(fā)出第二代液壓爬模技術。首次針對高層超高層建筑核心筒筒體內結構施工,開發(fā)研制適合多種結構形式的整體升降鋼平臺;首次使得整體鋼平臺達到500kg/?承重要求;首次實現承重物料鋼平臺帶筒體內全部模板一起爬升;首次將整體升降鋼平臺與立體交叉式施工工藝全面結合施工;首次對整體升降鋼平臺與內爬塔、施工電梯等機械配合施工方法進行研究。該課題在研發(fā)伊始,就受到了業(yè)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工程實際考核應用期間,更是有多家施工企業(yè)到現場進行參觀考核,截至目前,該技術正在廣州利通廣場工程、深圳證券交易運營中心工程、鄭東會展賓館工程、東莞臺商大廈工程、河北開元環(huán)球中心工程中進行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