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危機爆發(fā)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船東們但求自保,削減成本、避免破產(chǎn)成為了頭等大事。危機過去后,他們終有精力調(diào)整戰(zhàn)略。在船舶設計與價格的老問題上,在經(jīng)過了幾次稱不上完美的嘗試后,船東們似乎已準備好了重新掌握主動。 近期,馬士基與船廠的談判即是一證。雙方就訂造18,000 teu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據(jù)傳,大宇造船海洋與三星重工兩家韓國船廠最有可能接獲馬士基的訂單。 圍繞馬士基此次將訂多少艘船以及訂單金額的猜測很多。有消息稱,訂單包括10艘船,總價為20億美元。不過,跟據(jù)《韓國經(jīng)濟時報》的報道,大宇造船海洋收到的是20艘船的訂單,金額也要高出一倍。 無論如何,這則消息對船東來說都意義非凡。船舶尺寸以及船東對更先進、更節(jié)能船舶設計的訴求成就了這樁交易的與眾不同之處。 長久以來,船廠一直因為未能在船舶設計方面做出符合新時期對船舶節(jié)能要求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而受到詬病。在危機爆發(fā)前,船廠根本沒有動力去這么做,需求是如此強勁,條件自然由船廠說了算。 但在馬士基此次訂造的新船身上,有許多設計方面的工作要做。這批新船將使用全新的推進系統(tǒng),以及其它可降低成本、減少排放的新技術。 據(jù)了解,這批船的主機將專為低速航行而設計,顯示出馬士基確信低速航行將長期存在于航運業(yè)。包括東方海皇首席執(zhí)行官云杜斯(Ron Widdows)在內(nèi)的其它業(yè)內(nèi)大佬對此也持相同觀點。 新船使用的主機將小于“Emma Maersk”號使用的80,080 kW、12缸的主機。值得注意的是,“Emma Maersk”號已是目前世上最大的集裝箱船,型長397米,但它很快將被新船超越,后者的型長將達到470米。也就是說,新船的尺寸雖然更大,但將使用功率較小的主機。 鑒于低速航行已經(jīng)普及,現(xiàn)有的船舶被認為功率過剩。但為大船選用小主機,馬士基似乎是認定了低速航行將長存于世。盡管在馬士基的船隊中還有許多船擁有高航速,但20億美元的訂單不是小數(shù)目,哪怕是對馬士基來說。 其實,這次首先向船廠叫板應該算是長榮。4月時,長榮老板張榮發(fā)就雄心勃勃地宣布了長榮的“百船計劃”,但又表示不會急于下單。8月,長榮與韓國世騰海洋造船就訂造128,000 teu新船的談判告吹,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 —— 船舶設計與價格的主導權又重新回到了船東手里。 塞斯潘首席執(zhí)行官王友貴上月亦表示他的公司將考慮訂造40艘新船,前提是船廠應用新技術并降低價格。他呼吁船廠拿出“革命性”的新設計,不然地話,只能眼睜睜錯過大訂單。他提出新一代的集裝箱船應比現(xiàn)有的船更輕、更節(jié)能并擁有更大的運載能力。另外,價格必須下降,他希望每單箱成本能夠降低到8,000- 10,000美元之間。 最先付諸行動的則是馬士基,他們已與船廠談判多時,如果最終敲定每艘船的價格為2億美元,那么折算下來單箱成本約為11,000美元。盡管這一價格仍超出王友貴對船價的要求,但應用新設計后,帶來的經(jīng)營成本下降以及其它方面的好處或許可以補償船東在船價上的支出。 在馬士基的表率下,一些船東已要求船廠提供更好的設計,船廠也的確開始重新思考。這才是市場應該運轉(zhuǎn)的方式——由需求來推動創(chuàng)新。(國際船舶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