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4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山西省呂梁山區(qū)的嵐縣、興縣和臨縣,深入田間地頭察看墑情,走進農戶家中問農事、訪民情,到學校、衛(wèi)生院和農貿市場了解民生,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呂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和貧困山區(qū),溫家寶一直十分牽掛著這里的發(fā)展。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第三次到這里考察。
在嵐縣北關村、興縣張家灣村和村民座談時,溫家寶說,土地是農民最大的社會保障,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土地權益。耕地不僅是農民的利益,也是國家利益,因為中國人太多,地太少。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搞強迫命令。修路、建房都不能亂占農民耕地。
4月2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嚴格規(guī)范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增加城鎮(zhèn)建設用地指標、擅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擴大試點范圍、違背農民意愿強拆強建等侵害農民權益的行為。
通知指出,近年來,少數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鎮(zhèn)建設用地指標、擅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擴大試點范圍、違背農民意愿強拆強建,侵害了農民權益,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堅決糾正。
通知強調,各地開展農村土地整治要以增加高產穩(wěn)產基本農田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要堅決制止擅自開展土地置換等行為,嚴禁擅自開展建設用地置換、復墾土地周轉等“搭車”行為。嚴禁盲目大拆大建和強迫農民住高樓,要為農民提供多種建房選擇,保持農村特色和風貌。要尊重農民意愿并考慮農民實際承受能力,防止不顧條件盲目推進、大拆大建。
■關注山區(qū)脫貧走進張家灣棗林親剪枝條
呂梁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目前仍是全國重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如何使呂梁山區(qū)走出貧困,從根本上改變面貌,是當地干部群眾努力探索的攻堅難題,也是溫家寶十分關心的問題。
呂梁市近年來發(fā)展了253萬畝核桃林和200萬畝紅棗林,使全市農民人均收入增加407元,干果經濟林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yè)。3日上午,溫家寶來到位于黃河岸邊的興縣高家村鎮(zhèn)張家灣村旁的棗林。只見黃河岸邊的河灘地上,萬畝棗林連成一片,蔚為壯觀,一些村民正在給棗樹剪枝。溫家寶走進棗林,從村民手中拿過長長的剪刀,一連剪了3個枝條。當地干部告訴總理,紅棗收入已占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9%。溫家寶說,在山西,許多農產品都可以成長為大產業(yè),土豆可以,紅棗、核桃也可以。下一步要提高質量,切實把特色產業(yè)做大做強。
呂梁山區(qū)晝夜溫差大,適合馬鈴薯生長。近年來,當地將馬鈴薯育種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yè)。2日下午,溫家寶來到康農薯業(yè)有限公司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看到一個試管瓶能培育一二十棵馬鈴薯苗,聽說基地全部建成后生產的種薯能擴大到20萬畝大田種植,溫家寶欣慰地說:“我以前說過'小土豆、大產業(yè)、能致富’,應該再加上一句'靠科技’!
■重視保障民生翻閱養(yǎng)老金證件稱錢不多
經濟越是發(fā)展,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2日下午,溫家寶來到嵐縣普明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了解農村醫(yī)療保險情況。院長告訴總理,衛(wèi)生院已經實現藥品零差價銷售,還為30%的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溫家寶贊揚說“不簡單”。他對圍攏上來的醫(yī)護人員和患者說,這些年國家加大投入,醫(yī)療改革取得很大成效,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緩解。這個錢花得值。下一步,還要加大投入,提高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
農村養(yǎng)老是一件大事。溫家寶每走進一個村莊,都要問老人們是否參加了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在臨縣陽宇會村,一位農民風趣地說,“新農!闭咭葍鹤訌,溫家寶聽后笑了。在開展“新農保”試點的嵐縣北關村,溫家寶從村民劉玉連手里拿過紅色的養(yǎng)老金領取證仔細翻閱,他告訴老人,現在錢不多,以后慢慢再提高。
■關心教育事業(yè)勉勵學生自信自立自強
溫家寶十分關心呂梁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18年前,他在臨縣白家坪村看到4個年級的孩子共用一個昏暗的窯洞上課,就一直惦記在心。這次當地干部專門帶來了白家坪村新學校的照片,照片上,孩子們有了嶄新的教室,溫家寶看了十分高興。在嵐縣北關村和興縣張家灣村,聽說兩個村莊都培養(yǎng)了上百名大中專學生,溫家寶說,這才是呂梁山區(qū)的希望所在。
3日上午,他還來到興縣晉綏中學看望師生。正值清明假期,還有幾十名農村學生留在學校。教室里,學生們正以“緬懷晉綏先烈、弘揚晉綏精神”為主題,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英烈故事。溫家寶對學生們說,這里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我們紀念英烈,就應該向他們學習,熱愛父母和老師,熱愛家鄉(xiāng),熱愛人民。他希望孩子們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從小立大志,長大做大事,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