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出口較上年同期成長51.7%,1~12月出口大陸市場成長88.2%。
進口成長78.0%,顯示投資意愿旺盛,而高科技產業(yè)對進口設備需求增加。
臺灣機械產品出口2008年已達到166億3,342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2.8%,就當年臺灣機械工業(yè)之發(fā)展,已帶來適度成長之局面。臺灣機械工業(yè)在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影響,當期出口大幅萎縮,僅達到新臺幣2,561億元,較之上年大幅減少7.9%,其中出口到東南亞即減少約新臺幣200億元,此為臺灣機械工業(yè)陷入谷底之時間。2006年與2007年則逐漸好轉,當年出口分別達到新臺幣4,507億元與5,057億元,較之上年分別成長7%與成長12%。
2009年臺灣機械出口大幅減少三成,主要出口市場均在減少,其中特別是歐盟市場更是大幅減少四到五成,就臺灣出口全體歐盟27國統(tǒng)計,臺灣機械出口較上年大幅減少48%。大陸市場亦大幅減少三成以上,僅東南亞地區(qū)之市場相對僅減少約二成上下。2009年臺灣機械產品出口,受到全球金融海嘯之影響,銀行緊縮貸款,及民間投資大幅縮減等,均嚴重沖擊臺灣機械產品在全球之銷售。
現(xiàn)依據2010年海關進出口統(tǒng)計月報,分析2010年臺灣機械工業(yè)產銷情形如下:
1.臺灣機械出口機種別情況
現(xiàn)依據海關出口統(tǒng)計資料,2010年臺灣機械出口總值達到172億1,4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51.7%,出口回升。自2008年11月開始出口已接連13個月有下滑之現(xiàn)象,但2009年12月出口額11億8,426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2%,是下滑13個月后,首度回升。
主力出口機種之出口額,茲分析如下:工具機產品排名第一位,出口值達到29億6,161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69.9%。塑橡膠機械類排名第二位,出口值為11億7,086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56.7%。特殊功能機械類排名第三位,出口值為11億2,168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52.1%。
流體機械排名第四位,出口9億6,5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45.6%。軸承、齒輪、滾珠螺桿類排名第五位,出口值為9億2,767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72.4%。閥類排名第六位9億2,53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8.2%。
依序是造紙、印刷機械出口7億9,093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74.6%,工具機零組件出口值為7億8,45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8.7%,紡織機械(縫紉機除外)5億8,010萬美元成長52.2%,木工機械5億6,257萬美元成長55.2%,縫紉機、皮鞋與制鞋機械外銷額4億9,457萬美元成長58.0%,模具4億5,925萬美元成長11.8%,食品與包裝機械外銷額4億1,956萬美元成長38.5%。
2.臺灣機械出口國家別情況
依出口國家別排名來看,2010年大陸排名第一位,出口達到59億428萬美元,占總出額34.3%,較之上年同期成長88.2%。
自2008年11月出口大陸市場,大陸市場已接連12月大幅衰退。但2009年11月出口大陸2億8,840萬美元,較上年同月成長3.2%,12出口大陸3億7,676萬美元,較上年同月成長32.4%,是在連續(xù)衰退12個月后之轉為回升。
美國排名第二出口達24億6,865萬美元,占14.3%,較上年同期成長32.8%。
日本排名第三位,出口額達到9億139萬美元,占出口額5.2%,較之上年同期成長23.1%。
亞洲地區(qū)主力市場則亦有上升之趨勢,泰國排名第四位,出口額達到6億36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41.4%。越南排名第五位,達到5億8,345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32.5%。印尼排名第六位,出口額達到5億2,184萬美元,與上年同期成長78.4%。
余依序是韓國5億2,165萬美元,成長133.0%,印度5億360萬美元成長57.4%,德國成長31.0%,馬來西亞成48.4%,新加坡成長28.0%,巴西成長72.7%,土耳其成長133.3%,荷蘭成長39.3%,菲律賓成長18.8%,英國成長24.4%,義大利成長42.2%,澳大利亞26.0%,加拿大成長10.6%,法國成長0.3%。余依序則是俄羅斯、阿拉伯聯(lián)合大公國、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芬蘭等。
3.臺灣進口機種別分析
依據海關進口統(tǒng)計資料,2010年臺灣機械進口值達到270億6,269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78.0%。自2008年11月開始,進口接連11個月大幅下滑,但自2009年10月進口額較上年大幅成長,11月進口額較上年同月成長49.0%,12月進口額17億2,199萬美元,較上年同月成長60.3%,顯示投資意愿逐漸回升。
主要機種現(xiàn)分析如下:半導體、IC、面板用制程設備排名第一,進口值131億8,221萬美元,占全部進口48.7%,較上年同期成長123.5%。特殊功能機械進口排名第二位,進口值為22億3,231萬美元,占全部進口8.2%,較上年同期成長77.3%。泵、送風機、壓縮機排名第三,進口值為12億239萬美元,占4.4%,較上年同期成長63.9%。
第四名是引擎及零組件進口值為9億2,998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2.6%。第五名是處理材料制程設備進口值為9億1,677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7.4%。第六名是機械零組件,進口值7億8,449萬美元,較上年成長55.5%。
余依序是工具機進口值7億361萬美元,較上年成長106.5%。閥類進口值6億3,566萬美元,較上年成長53.1%。玻璃燈泡與玻璃器具機械成長56.1%,空調冷凍設備成長31.5%,紡織機械成長82.6%,運搬機械較上年同期負成長19.3%,塑橡膠機械較上年同期成長62.6%。進口機械主要多使用于光電、通訊、資訊與半導體產業(yè)為主,此波進口機械仍多用于高科技產業(yè),而傳統(tǒng)產業(yè)如紡織機械、塑橡膠機械等則本年進口金額不多。
4.臺灣進口機械來源國分析
依進口來源國分析,則2010年進口機械主要仰賴日本、美國、大陸、德國四國。日本排名第一位進口值為107億4,679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39.7%,較上年同期成長75.1%。美國排名居次,進口值為58億3,284萬美元,占進口21.6%,較上年同期成長90.4%。大陸與香港排名第三位,進口值為23億2,841萬美元,占8.6%,較上年同期成長48.0%。
德國排名第四位,進口值為18億9,800萬美元,占7.0%,較上年同期成長55.5%。余則是韓國占3.5%,較上年同期成長78.8%。義大利占1.2%,英國占1.0%,瑞士占0.9%,法國占0.5%等。
綜論
(1)2010年情形
2010年全球成長4.1%,臺灣成長10.8%,美國成長2.8%,日本成長3.9%,大陸成長10.3%,德國成長3.6%。韓國成長6.1%,越南成長6.8%,泰國成長7.6%,印度成長8.5%,印尼成長6.1%,巴西成長7.7%等。
2010年業(yè)界所面臨的困難,首在新臺幣對美元之升值,全年較上年同期升值4.62%,次則是鑄件大幅波動,原材料等大幅波動,將會影響臺灣機械產品之出口。
2009年臺灣機械進出口均大幅下滑,而臺灣機械產品出口已接連13個月呈現(xiàn)減少現(xiàn)象,2009年前三季出口減少36%左右,而第四季將會逐月好轉,且2009年12月出口較上年同月成長8.5%。在進口機械方面連接11個月呈現(xiàn)減少后,在2009年10月~12月已呈現(xiàn)大幅回升之現(xiàn)象。
而機械業(yè)界全年出口,較上年同期成長52%,且2011年第一季接單滿載,業(yè)界正在承接明年第二季訂單。
(2)2011年預估
臺灣機械業(yè)目前在全球競爭力持續(xù)上升,而兩岸ECFA早收機械項目約100余項,將會協(xié)助臺灣機械產品在大陸市場之拓銷,預估2011年機械產業(yè)將有15~20%之增長。但同時業(yè)界較憂心,首在新臺幣對美元之升值及鋼材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另則是韓歐,韓美FTA將有可能在2011年7月正式執(zhí)行,韓國免稅機械貨品在歐美市場競爭力將會上升,而臺灣機械出口歐美將會受到擠壓。
(來源:臺灣區(qū)機器工業(yè)同業(yè)公會) |